首页 > 最新资讯
研究揭示概念层面上的自我-他人道德偏差
2021-07-28 00:00:00

  日常互动交流中,自我-他人偏差可能引起误解、分歧甚至冲突。道德观点对塑造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是否存在自我-他人道德偏差,人们却知之甚少。围绕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年特聘研究员饶俪琳及其团队开展相关研究。



  关于人们应该如何判断行为对错,有两个重要指导原则:道义主义(Deontology)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当面临个体权利与整体利益之间的权衡时,具有道义主义观点的人倾向于拒绝牺牲个体权利的行为(坚持道德准则),相反,具有功利主义观点的人会选择牺牲个体而增加整体利益的行为。

  研究组已有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表现出自我-他人差异,即与自己相比,被试认为陌生人会做出更加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然而,道义主义和功利主义原则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产生相同的判断。在道德困境以外的许多情况下,自我-他人道德偏差可能增加误解并阻碍有效沟通。因此,该研究有两个目的:一是不依赖于特定情境,在概念层面上检验自我-他人道德偏差;二是检验自我-他人道德偏差是否会表现在自然语言中。

  该研究首先在实验1和实验2中分别使用两个经典内隐测量范式,即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和语义启动任务(Evaluative priming task)。两个实验一致表明,人们将自我与道义主义联系得更紧密,将他人与功利主义联系得更紧密。以上结果说明,自我-他人道德偏差存在于概念层面,而不局限于像道德困境这样的特定情境。

  实验3采用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的词嵌入联想测验(Word embedding association test),检验在人们的自然语言当中,自我和他人与道义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语义关联程度。实验采用Glove模型的词向量,Glove模型是基于一个包含互联网网页上海量英语文本的语料库(Common Crawl corpus)。海量英语文本语料库的词向量分析结果表明,自我和道义主义以及他人和功利主义的语义关联度显着大于自我和功利主义以及他人和道义主义的语义关联度。研究说明,在英语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自然语言当中会表现出自我-他人道德偏差。此外,该结果与汉语文化背景下的实验1和实验2一致,表明自我-他人道德偏差可能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

姓名
手机
留言

首页

电话咨询

在线留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