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不同学科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差别很大。与数学和农林学等不活跃学科相比,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活跃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要大得多。
有的学科研究领域比较窄,从事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数有限,因此尽管论文水平很高,但是即便所有有关的科学家都加以引用,其引用次数也不会很高,也就是说影响因子有限。不区分不同学科的情况,单纯根据影响因子进行奖励,势必造成学科之间的不公平。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再次调整成果奖励制度,在重视论文质量的同时,进一步考虑了学科差别因素。具体做法是根据相对影响因子进行奖励,奖励额度与原来相同,只是系数由原来的影响因子改为相对影响因子。
其中,相对影响因子=某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该学科所有被SCI收录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这一政策出台以后,除了继续突出质量导向之外,还较好地平衡了各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差异,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
按相对影响因子奖励论文执行了3年后,学校摒弃了以往“记工分”式的绩效评价方法,强化质量导向,淡化数量指标,以聘期(三年)考核为主,年度考核为辅,抑制短期行为,在聘任条件中对SCI论文按影响因子处于的JCR区分区考核,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
实践中,学校SCI论文奖励政策的不断调整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促使学校的SCI收录论文数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如表l所示。
虽然学校近几年的SCI收录论文数快速增长,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在上升了一段时间之后,近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和学校规模小、理工科教师人数不多有比较大的关系。
因此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积极进行政策调整,引导教师、科研人员从重视科研论文数量向重视科研论文质量转变,希望通过SCI相关指标的杠杆作用,不断提高学校科研成果的质量,逐步凸显学校的科研特色。